Archive for the ‘ 哲學 ’ Category

辯證法(dialectic) 和對話

http://tw.myblog.yahoo.com/j1952j/article?mid=1196&l=d&fid=39

黑格爾對歷史的詮釋是建立在「辯證法」(the dialectic)的哲學原則上。「辯證」一詞來自希臘文,意為「對話」(conversation)或「辯論」(debate)。哲學上的唯心論學派(the idealist school)(黑格爾便屬於此學派)的基本原則是認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外在、不變「理念」(ideas)的反映或具體化身。根據辯證法的理論,這些「理念」在現象界中的體現並非偶然或任意,而是依循一種類似思想辯論的不變「發展法則」。當一個人開始辯論時,他首先陳述命題,或說是「正」(thesis)。由於任何人對問題的最初陳述都不可能全然正確,因此這個「正」便可能有對有錯,這會促使對手提出對立的陳述,或說是「反」(antithesis)。這個「反」也同樣不盡正確;因而佈下了辯論的舞台以試驗這兩種立場的優劣。有了這個經驗,雙方便都會放棄他們原始陳述中比較站不住腳的部分,而在最後接受一個修正過後的陳述,或說是「合」(synthesis);這個「合」保留了原來兩個命題中的正確部分,去掉不正確的部分。不過,「合」雖然比其前身更真確,也依然有錯誤的可能,這時,「合」就變成另一場新的辯論中的「正」,它會引出新的「反」,而建立更完美的「合」。如是周而復始,永遠不斷,辯證的過程就成為逐漸實現理想的工具。

――《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菲特烈・華特金斯著,李豐斌譯

http://tlolaymen.pixnet.net/blog/post/27226373-18-%E4%B8%96%E7%B4%80%E5%93%B2%E4%BA%BA-hegel-%E6%9C%89%E4%B8%80%E5%80%8B%E8%A2%AB%E8%AD%AF%E7%82%BA%E8%BE%AF%E8%AD%89%E6%B3%95-dialectic-

‎18 世紀哲人 Hegel 有一個被譯為辯證法 Dialectic 的概念,我沒有閱讀過原典,但看其他作者的描述,似乎不只是傳統認識的正-反-合這樣簡單,照 Hegel 認為世界是由「思想/概念/理想/意識形態」構成的話,這個正-反-合要放在這個世界皆為想的脈絡,如此正-反-合都是世界運行的一部份

Dialectic 的概念後來影響到馬克思,也難怪馬克思中關於物質與意識是統一,但物質為先的概念;馬克思其實並不完全是唯物,可以說是傾物,這點與 Hegel 相反,Hegel 是傾向唯心

而世界皆為意識形態構成的概念亦可回追到柏拉圖,在形而上/神秘學中也很常見,Hegel 應與新柏拉圖思想沒有太直接的關系,但 Hegel 的思想的確又與新柏拉圖思想有一定的接近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01075/

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的名作《启蒙辩证法》(the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代表了法兰克福学派对启蒙运动及受其深厚影响的现代社会之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在欧陆战争后与第三国际式的马列主义分道扬镳。作为一个放弃了直接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独裁的学派而言,法兰克福学派亦没有走向伯恩斯坦所代表的康德式修正主义,而是从学术的立场在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下(本雅明认为革命是一种末世性的救赎,而阿尔多诺则认为它是一个有取向性的憧憬)冷眼观察和批判工业化、都市化、和机械化的现代社会。但法兰克福学派的诸位却又不甘于只做学术,认为思想和行动是不可分开的,以“批判理论”此名来形容他们对社会实践其思想的理念。

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认为启蒙运动归根结底来说是失败的。启蒙运动代表了魔法社会(玛娜)与科学社会的分界线。科学社会的根本理论是工具理性:其宗旨是把所有的事物和关联性都减小为最低限度的形成体,进行测量,并将其作为工具以用之。而不能被简化为最低限度形成体的现象则被忽略。社会的单位变为了个体:架于个体之上的总体性社会现象则就此失去了意义。在其客观性了解世界的同时,启蒙理性物化了世界。个体虽然存在,却无法保留其主体性;集体虽然存在,却无法解释集体行动(praxis):启蒙理性是无法从主观和相对的角度出发来了解世界的。启蒙辩证法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辩证法来说明启蒙理性的种种问题。在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眼里,启蒙运动所带来的科学性思想最终导致了社会对个人的压迫甚至法西斯主义。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2&ved=0CDoQFjAB&url=http%3A%2F%2Fwww.phenom.nccu.edu.tw%2FGadamer’s%2520Interpretation.doc&ei=B1m4UfL9NMzXPJzFgaAB&usg=AFQjCNGBSPdQ-G4D6vqG9p1D51PYXb947g&sig2=bzamhb97bMRVoFx4Eiu6Kg

[DOC]

高達美哲學 – 現象學中心原始檔

 

高達美認為,在詮釋學理論中,這樣的理解觀是非常重要的。 …. 然而,高達美亦曾論及作者意圖(intention auctoris)在詮釋文本時的重要性。 …. 由於它在對他物的認識中要求超出它自己的一切條件,所以它被束縛於一種辯證的假象中,因為它實際上  真正的對話就會具有如此的問答結構,而詮釋經驗就將其自身辨證的結構反映於其中。

 

http://www.hkshp.org/thesis/h96-112.txt

http://blog.yam.com/ytwang8/article/488932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eb92f00101cmqu.html